彌勒,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絨沙金彌勒佛像
一千多年前布袋和尚修成了大肚彌勒佛。布袋和尚的偈語“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雖然是一軀,分身百千億”、“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也已經暗示了彌勒佛不止一位,歷史上有很多人修成了彌勒佛,只不過過去大多不被人認識罷了。比如不同的彌勒佛就有:彌勒古佛、大肚彌勒佛、轉輪圣王彌勒佛、阿逸多彌勒佛。在單獨供奉的各種佛像坐像中,彌勒佛像和其他的佛像有個顯著的區別,其他的佛像大多都是雙腳盤坐的結跏趺坐姿勢——打坐像,而彌勒佛像大多都是像四川樂山彌勒大佛那樣雙腳垂坐的善跏趺坐姿勢——倚坐像。這種彌勒佛像實際上象征著入世修行的覺者雍和宮大雄寶殿內的豎三世佛——中間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像、其左側為過去佛燃燈佛像、其右側為未來佛彌勒佛像,象征佛法無邊,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拉卜楞寺大金瓦殿中央供奉的彌勒大佛,佛的雙手在胸前做著手勢表明彌勒佛在向世間轉*輪!在彌勒佛像的正前下方安放著一尊釋迦牟尼佛的小銅像,實際上這是一個以釋迦牟尼佛為參照來烘托彌勒佛(轉輪圣王)之偉大的絕妙設計。
中國民間保留有一個彌勒的造型,一尊笑哈哈佛像,在身體周圍有十八個小孩子玩耍,各具形態,稱為十八子彌勒。十八子彌勒佛像,十八子是個字謎——“李”字。民間傳說“彌勒佛姓李”,這個傳說伴隨著彌勒佛的形像一直流傳到今天。
全球最高的坐姿銅制露天彌勒佛像在浙江奉化雪竇寺,彌勒大佛總高度為56.74米(其中銅制佛身33米,蓮花座9米,基座14.74米),是海內外最高的坐姿銅制彌勒大佛。大佛位于雪竇寺后山海拔369米的山坡上。
各地彌勒佛像前對聯賞析:
北京潭柘寺彌勒佛龕楹聯
彌勒佛楹聯的出現,是在其的基本定型以后,大多為歷代文人墨客所作,早期發現的彌勒佛楹聯比較淺顯。后來,此類楹聯寫得多了,便出現了一些令人叫絕之作。例如在北京潭柘寺,彌勒佛像兩邊的楹聯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這副楹聯表面看來是對著大肚佛,其實是在說人生,它警示世人要心懷大度,寬以待人,莫以蠅頭小利投機鉆營惹人恥笑。寓諷刺于詼諧,滑稽中有寓意,妙語解頤,風趣橫生。
濟南千佛寺彌勒佛龕楹聯
位于山東濟南市的千佛寺,為唐貞觀年間所建,它的彌勒佛像楹聯是:
笑到幾時方合口;
坐來無日不開懷。
亦莊亦諧,幽默含蓄。千年前文人雅士憤世嫉俗的俏皮話,居然出現在神圣的佛殿上。
廣東南華寺彌勒佛龕楹聯
被稱為“南粵第一寶剎”的南華寺,是唐代禪宗南派的發祥地,其天王殿的彌勒佛像對山門席地而坐,手托瓦缽,肩搭布袋,兩邊的楹聯是:
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空腸,不知眾擅越,信心時將何物供養?
年年坐冷山門,接張迎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試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么來由?
這哪里還像是虔誠的崇尚佛教的善男信女的口吻?分明是洞察世情、飽嘗人間冷暖的錚錚名士緣物抒懷的滿腹牢騷。它用質疑的口吻向彌勒佛提問,尖酸刻薄,妙語連珠,讀來饒有趣味。
笑人間可笑之人
笑世間可笑之人
四川峨眉山彌勒佛龕楹聯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四川峨眉山,其靈巖寺彌勒佛殿左右的楹聯是: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這是說的人生哲理,一個是達觀,一個是氣度。
昆明華亭寺彌勒佛龕楹聯
昆明華亭寺天王寶殿的彌勒楹聯一致滑稽幽默的手法,從正面著筆,借彌勒佛的笑眼觀山、看水、抒情、喻理,可謂獨具匠心,頗有深度,請看:
青山之高,綠水之長,豈必佛方開口笑;
徐行不困,穩地不跌,無妨人自縱心游。
上句從彌勒佛的笑而寫景,說山青水秀,把山水之樂融在彌勒佛的笑中寫出,很是別致;下句認為只要腳踏實地,穩步前進,就可以縱心遨游,去領略無限風光,其中包含著深刻的生活哲理。